雙引擎[經濟引擎]

雙引擎[經濟引擎]

雙引擎是2015年1月21日。李克強總理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特别致辭時,就首次提出了這個關鍵字。李克強指出,中國經濟要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用好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開啟“雙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民智民力,增進大眾福祉,實現人生價值,推動社會縱向流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二是要改造傳統引擎,重點是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補齊“短板”,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同時加大投融資、價格體制改革,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要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加強市場監管,建立公平競爭環境。

基本信息

 概念打造

2015年2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了 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確定了多項調控政策。既有傳統的投資拉動政策,也注意到創業、創新和人才等新引擎的培育,體現了打造“雙引擎”的思路。

主要內容

雙引擎主要是指: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培育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另一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造升級傳統引擎,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指通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打破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願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全體人民中蔚然成風。“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提供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階段相適應、旨在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求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一般包括交通、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就業、社保、教育、醫療、住房保障、文化體育、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以及公共安全、國家安全等方面內容。

發展歷程

眾創時代眾創時代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這經濟成長的“雙引擎”,始終貫穿在2015年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會議中出現頻率相當高。
2015年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為創業創新搭建新平台,培育創客文化,讓創業創新蔚然成風。
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的戶籍、學歷等限制,營造創業創新便利條件。
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返鄉創業,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廣袤鄉鎮百業興旺。
10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這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定向結構性減稅拉動有效投資、推動“雙創”、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
這一系列措施,大大推動了大眾創業創新的熱情。2015年,我國市場主體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國新登記企業443.9萬戶,同比增長21.6%,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2萬戶左右,創歷史新高。
作為“雙引擎”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提高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效率,增加供給也是2015年政府工作的重點。
李克強總理曾列舉過這樣一組數據:中國公共設施的存量僅為西歐國家的38%, 北美國家的23%,服務業水平比同等開發中國家還要低10個百分點,而城鎮化率則比已開發國家低20多個百分點。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指出,在打造傳統引擎的過程中,通過政府之手提升服務業的發展是關鍵。中國服務業水平比較落後,這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的感受更加強烈。我們過去30多年的發展,是靠製造業、靠基礎設施來推動的,未來要抓住老百姓的核心關切,圍繞推進服務業的發展,拉動中國經濟成長。 解決百姓關切,就要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意識。這樣的政策,也在過去一年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密集發布。
2015年2月25日,決定進一步強化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5月13日,部署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匯聚社會力量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
6月17日,部署加大重點領域有效投資,發揮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多重作用。
8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擴大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研究部副研究員馬慶斌表示,“雙引擎”和“雙中高”,這兩個詞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主要的抓手。它是我國針對特殊發展階段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提出的戰略性舉措。

典型示範

西引擎

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
一、引擎啟動時間
2015年12月16日,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與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籌)同步在汕頭啟動建設。汕頭將依託汕頭大學和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科學謀劃、分步推進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
二、引擎裝載位置
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位於汕頭市西部。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初步規劃總面積約為70平方公里。按照主要功能及發展需求,分為教育核心區、科技和產業孵化區、產業拓展區、功能配套區、生態防護區五大板塊。其中教育核心區包括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北校區和南校區以及現有的榮升科技園。
三、引擎規格
以高標準作為指引,汕頭市力爭將創新合作區建設納入國家戰略:《中以創新合作三年行動計畫(20152017)》,建成中以國家層面合作創新的重要平台。
四、引擎啟動步驟
以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為依託,汕頭市將按照分步實施、紮實推進的原則,謀劃打造中以創新合作平台。
第一步,謀劃在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南校區共建中以創新孵化園區,設立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技術轉化機構,推進科研成果技術轉化,開展項目的商業孵化。
第二步,實施中以創新合作三年行動計畫和廣東以色列產業研發合作計畫,依託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構建汕頭與以色列創新合作機制。即由汕頭大學、行業協會等市場主體共建開放性合作平台,設立中以創新技術轉化機構,通過與以色列理工學院及其技術轉化機構、技術中介的對接,為以色列創新技術進入汕頭、廣東乃至中國提供通道,促成以色列技術和本地產業深度對接。
第三步,結合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構建有利於以色列創新成果落地產業化、規模化和以色列企業來汕創新發展的環境和條件,鼓勵汕頭大學與以色列理工學院、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共建聯合實驗室和聯合研究中心,建設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爭取上升為中以國家層面的創新合作平台。
五、引擎亮點
依託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籌)建設
2015年12月16日,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籌)啟動建設。去籌後,將成全國第一所冠名“理工”的中外合作大學,也是以色列繼在美國、新加坡之後與外國合作辦學的第3所學校。據了解,學院力爭於2016年開始招生,此後循序漸進,逐步增加專業和招生人數。
依託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籌)建設,是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突出亮點。
就像美國的矽谷也是跟史丹福大學結合所形成的一樣,汕頭完全可以根據創新的需要,適當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讓高校與產業更好地融合。
科技部門也可以通過建設孵化園區和技術轉移中心,推動汕頭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學院的科研合作,從原始創新到技術轉移,再到產業孵化,形成完整的鏈條。
依託未來的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重點著眼於師資、硬體的建設與學術氛圍的營造,打造成國際化高層次人才聚集的智慧高地,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搖籃,是試驗區發展的核心動力。

東引擎

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
一、引擎啟動時間
2014年9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在汕頭經濟特區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
2014年12月8日,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管理機構在汕頭市舉行揭牌儀式,標誌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正式開始運行。
2015年6月,汕頭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並表決通過《汕頭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行政管理有關事項的決定》,正式賦予華僑試驗區管委會及其工作機構實施行政管理的法律主體地位。
二、引擎裝載位置
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位於汕頭市經濟特區核心區、東部沿海地區,規劃控制面積480平方公里。
三、引擎規格
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為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試驗區的戰略定位在五個層面上,分別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國家通僑聯僑重要樞紐”、“華僑文化交流傳播基地”、“發展機制創新示範區”、“粵東地區新興增長極”。
廣東省下放給廣東自貿區的管理許可權,同樣全部下放給華僑試驗區。
四、引擎啟動步驟
2015年11月13日,省長朱小丹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試驗區的《發展規劃》。
《發展規劃》堅持了注重戰略定位、注重港城融合擴容提質、注重培育都市產業體系、注重深化改革開放等八個注重原則。此外還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安排:到2018年,起步區建設初見成效,華僑試驗區開放型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到2020年,核心區建設初具規模,華僑試驗區發展步伐明顯加快,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到2030年,試驗區基本建成,實現海外華僑華人與祖國經濟文化的深度融合發展。
五、引擎現狀
顯現聚集效應
目前,試驗區起步區建設如火如荼,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東海岸新城水利工程及圍填海已全部完成,新津河大橋主橋成功合龍,連線汕頭南北兩岸的海灣隧道加快建設。
改革創新迅速推進。中歐政策合作試點工作開局良好,與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簽訂了“一對一”結對合作協定,2015年中歐(汕頭)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合作峰會也在汕頭成功舉行。人才引進和管理機制不斷完善,“海智計畫”汕頭工作基地成功掛牌。
產業項目開發建設方面,試驗區在與中國交建、五礦集團等央企戰略合作開發建設東海岸新城、廣澳港區部分基礎設施、粵東物流城項目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繼續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試驗區城市開發建設,與中信集團運用PPP模式合作中信南濱新城項目,切實減輕政府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上的財政支出壓力。
重點產業項目建設方面,大力推進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建設,在2015年9月創辦了全國首個以“華僑”為核心概念的區域股權交易市場——“華僑板”,為省內外廣大中小微企業以及具有僑資背景的外商投資企業、擬股改企業、科技創新型企業拓寬了投融資的渠道。此外,開展與中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華融公司在資產管理、產業融資、產業基金等方面的合作。
“雙引擎”連線軸:人才“雙引擎”的汕頭,在創新驅動發展上要走得更快更遠,還需要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人才。
為了夯實科技創新的人才基礎,在“十二五”期間,汕頭市揮出“大手筆”,出台一系列措施吸引人才到汕頭落戶。華僑試驗區這個平台,將成為人才集聚的窪地,而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籌),則成為源源不斷創造人才的一個基地。
為不斷完善試驗區人才引進和管理激勵機制,2014年汕頭制訂實施高層次人才“1+10”政策,投入2500萬元設立人才發展專項基金,並積極申報汕頭華僑試驗區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爭取試驗區引進高層次人才給予稅收優惠政策、人才評價及停居留等便利化政策先行先試。
在中科協、省科協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海智計畫”汕頭工作基地於2015年9月15日掛牌成立,該基地將匯聚海內外華人科技精英的優勢,推進華僑試驗區創新平台建設。而在全國僑聯、省僑聯的大力支持下,全國僑聯“新僑回國創新創業示範基地”項目也落戶華僑試驗區。以這一重大項目落地為契機,汕頭爭取在華僑試驗區成立世界華裔青年論壇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交流平台,全力建設國家級的僑務工作基地,推動潮籍鄉親回鄉參與建設發展。
一直以來,以色列理工學院有著“以色列麻省理工”的稱號,堪稱頂尖人才孵化器。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籌)則是以色列繼在美國、新加坡之後與外國合作辦學的第3所學校。它的設立不僅能夠推動汕頭市的科教事業進步,也是省委、省政府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推進廣東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
按照計畫,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籌)設定涵蓋工學、理學和生命科學三個領域的10個專業,在校生規模將超5000人。“希望通過這次合作,把以色列先進的辦學模式和創業、創新的理念引進中國。”中國金融界領軍人物、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籌)首任校長李劍閣表示,要爭取以新學院為基地,在中國南方打造一個“新矽谷”,促進廣東和全國產業的轉型升級。

社會評價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多項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動向,綜合來講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減稅降費為“雙引擎”添加新的動力,此舉不但有利於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且能夠促進社會就業;二是通過加強定向調控,推動結構調整和相關產業發展等,為“雙引擎”的動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是中國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的保障和關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